在親戚的描述里,“燕郊離北京挺近的”,可等到坐上開往燕郊火車站的晚班車,沿路卻越走越荒涼。“那時的燕郊火車站都可以形容成矮窮挫。”高岳笑稱,彼時的燕郊遠不及今日繁華。
初到燕郊,高岳沿著102國道逛了逛,道路兩邊是高高的白楊樹,兩側(cè)都是平房,不起眼的小門臉一家挨著一家,跟在老家的感覺差不多。除了國道是水泥路,主干道是柏油路,其他都是沙石路,大車一過塵土飛揚。到了夜里,除了主干道有路燈,別的地方都漆黑一片。
高岳說,在那個年代,像他這樣的“外來戶”還不太多見,現(xiàn)在像他這樣在燕郊打工十多年定居下來的也是少之又少。“很多人把燕郊當作一個暫住地,混好了就走了。”高岳稱。
高岳最初在燕郊一個占地5畝的塑鋼廠當工人,那會兒年輕,覺得有的是力氣,每個月工資450元,沒學歷沒背景,只能慢慢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打拼,從工人到班長再到技術員,工資也一點一點往上漲,“當時覺得真的不錯”。